台灣人工及原始林節肢動物之群落結構及遺傳多樣性研究

摘要

近年來,人工林經營管理已由純粹增大木材產量及品質之考量,演變成兼顧經濟效益與生物多樣性之經營策略。在規劃如何利用台灣之人工林作為生物多樣性保存維護的重要棲地之前,必須先了解原始林及人工林當中之物種組成,群落結構等特性之差異,才能設計出適當的人工林經營管理模式。本研究目的之一為探討台灣不同海拔高度之人工及原始林之蜘蛛多樣性有何差異,以及在考量環境之生物及非生物因子及地點效應之情況下,探討造成此差異之可能成因和機制為何。此外,在人工林的經營管理模式中,如何有效的保存森林生物之遺傳多樣性已經成為重要的議題。在本研究計畫中,我們預計以播遷能力較差之底棲性蜘蛛作為對象,利用 COI 部分序列,AFLP 及 microsatellite 進行不同海拔高度人工林及原始林族群之遺傳多樣性之比較;以了解不同類型森林棲地之遺傳多樣性現況,判斷森林環境之變化如何衝擊其中生物之遺傳多樣性,以作為保護區設定及棲地經營之參考。目前,人工林疏伐已成為增加木材產量及品質和有效的保育森林生物多樣性最常被使用的方法。不同模式之疏伐除了會對人工林之生物多樣性、群聚結構及物種豐度造成影響外,更會潛在的影響森林生物之遺傳多樣性。本研究另一目的為探討林木疏伐對人工林蜘蛛物種及遺傳多樣性所造成之影響及其成因。我們預計選取已進行過不同時間點、型式及程度疏伐之人工林,在同時考慮樹種組成,地理因子及地點效應之情況下,進行其蜘蛛多樣性之比較;並藉由未疏伐前及疏伐後之人工林之蜘蛛多樣性之比較,直接來探討此種經營模式所造成之影響。本計畫擬以上戶蜘蛛為對象,探討人工林疏伐除了造成生物相之改變外,處理過程之棲地影響如林下植物清除,存留木、掉落物移除等是否造成上戶蜘蛛族群之下降而造成瓶頸效應及奠基者效應;進而影響遺傳多樣性及結構。本部分研究之結果將有助於了解人工林之疏伐會對居住於森林之生物之基因性多樣性造成何種衝擊,以設計適當的經營策略,來達到同時促進人工林物種及遺傳多樣性之目的。

回到所有研究計畫列表

更新:Nov-13-2020 04:47:00 (Taiwan, GMT+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