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蜘蛛體色多形性演化機制及生物地理親緣關係之探討(國科會 89-2311-B-029-008)

摘要

目前臺灣陸生動物之族群遺傳結構研究,多針對脊椎動物,且大多數研究皆顯示陸生物種有東西部分群之現象。這些研究結果顯示臺灣陸生脊椎動物間類似的族群分化模式,可能由下列因素所造成:(一)中央山脈隆起產生之隔離效應:將臺灣的物種區隔成中央山脈東西部兩大族群,族群間不易進行基因交流;(二)更新世冰河期的影響:海平面降低之後,臺灣與大陸相連使生物可以進行大規模遷移。但是,臺灣陸生節肢動物之族群分化模式為何,是否與脊椎動物相似,尚無人加以討論。本研究利用廣泛分佈於東亞地區之人面蜘蛛(Nephila maculata Fabricius 1793),以粒線體核酸之細胞色素氧化脢 I 部分序列,探討臺灣及鄰近地區族群之遺傳結構及其與地理分佈之關係。樣本收集自琉球、臺灣北、中、南、東、主要離島及中國大陸東南,共 24 個族群 158 個體,以步足肌肉之粒線體DNA增幅出 617 bp 之 COI 序列進行分析;而以橫帶人面蜘蛛(Nephila clavata Koch 1877)作為外群。根據目前已獲得之序列,利用 PAUP 軟體以距離法(neighbor-joining, NJ method)及檢約法(maximum parsimony, MP method)所建構之親緣關係樹(bootstrap values, 89% in NJ tree and 93% in MP tree)顯示,臺灣及離島地區之人面蜘蛛之基因型(haplotype)可分成兩個主群(clades)。第一群:22 個族群的個體大部分均出現在此;第二群:包含中國大陸廣東、廣西、雲南及臺灣西部火炎山、騎龍族群、東北部雙連埤族群的部分個體;第三群:則僅有臺灣東北部雙連埤族群之部分個體。由於臺灣全島都有廣佈型EA 基因型,顯示臺灣地區人面蜘蛛不像其他陸生脊椎動物般受中央山脈的地理阻隔,並無東西族群顯著分化的現象。中國大陸東南部與臺灣地區都有 EA 基因型的個體,支持臺灣人面蜘蛛的祖先族群來自於大陸。另外,親緣關係樹上分群的結果及各基因型之分佈模式顯示,現生臺灣地區人面蜘蛛族群可能多次由中國大陸遷入。

回到所有研究計畫列表

更新:Nov-13-2020 04:47:00 (Taiwan, GMT+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