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龍

謝玉龍

職稱

碩士生

研究主題

墾丁高位珊瑚礁森林地區不同干擾程度棲地間底棲性蜘蛛多樣性之比較

摘要

本研究使用 50 組掉落式陷阱,於墾丁高位珊瑚礁地區的五種棲地中針對底棲性蜘蛛進行採集以探討不同類型之干擾會對其群聚結構及多樣性造成何種影響。五種棲地類型分別為原始林保留區(A)、原始林遊憩區(B)、次生林(C)、草生地遊憩區(D)及廢置之草生地遊憩區(E)。為期一年每月一次之採集共獲得 2247 隻成熟的個體,分屬於 20 科 110 種,其中有 86 種(78.2%)為新種或新紀錄種。數量較多之種類依據其季節性數量變化可區分成兩類生殖活動週期型態:乾季型(Linyphiidae B, Pardsa tschekiangensis, Phrurolithus lynx, Pardosa sp. J, Theridiidae G, Ctenus yaeyamensis, Linyphiidae L, Lycosidae E, Lycosidae L)和濕季型(Mallinella fulvipes, Mallinella shimojanai, Lycosidae B)。在棲地分析方面,Pardosa tschekiangensisCtenus yaeyamensis 傾向分布於草生地,Mallinella fulvipesMallinella shimojanai 傾向分布於原始森林,Theridiidae G 傾向分布於次生林,Ctenus yaeyamensis 傾向分布於原始森林保護區,而 Lycosidae E 則傾向分布於草原。各多樣性與均勻度指數在五種棲地間並無顯著差異;各棲地之群落皆由少數優勢種及大量稀有種所組成。在 110 種底棲行蜘蛛中,有 61 種(55.5%)僅分布於單一棲地。50 組陷阱所獲之樣本經集團分析可被區分為原始森林群、次生林群、草原群與草原偏森林群。功能群分析之結果顯示,五棲地之功能群組成有極顯著差異。在原始林主要以底棲性織網群為主,在次生林中則是底棲性織網群和樹棲性織網群為主,而草原中則是主要由埋伏等待群所組成。雖然各樣區受到不同程度干擾的影響,但是其種豐度和群聚結構均無顯著的差異。除此之外,各類型的棲地均有相似數目的獨特種,這結果顯示底棲性蜘蛛多樣性在墾丁高位珊瑚礁森林地區的異質度高,可作為經營管理的參考。

論文下載

 

回到所有成員列表

更新:Nov-20-2020 02:10:19 (Taiwan, GMT+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