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紹彰
職稱
碩士生
研究主題
外來種沙氏變色蜥對台灣南部檳榔園節肢動物多樣性及生態系功能之影響
摘要
《Chapter 1》捕食效應可藉由直接降低獵物數量與經由改變獵物行為模式而間接造成影響。過去研究中,甚少有證據指出螞蟻群聚結構組成是可被脊椎動物之捕食所影響,多數學者亦認為脊椎動物與螞蟻之間的交互關係是很微弱的。於此實驗中,我們以外來種沙氏變色蜥為探討主題,藉由圍籬實驗操控其密度來探討對於螞蟻群聚結構之影響。在調查野外之蜥蜴自然密度後,利用此結果當做具蜥蜴存在之圍籬內蜥蜴密度之依據。在開始對蜥蜴密度進行操控前,兩個處理間的螞蟻多樣性組成並無不同。開始對蜥蜴密度進行操控後,螞蟻多樣性組成在兩種處理下(具蜥蜴存在與不具蜥蜴存在)開始產生顯著差異;而然,螞蟻總數在兩個處理下卻是沒有差異的。螞蟻多樣性之差異主要是因為蜥蜴對熱烈大頭家蟻的捕食而造成其數量之變化。在具蜥蜴存在之圍籬,熱烈大頭蟻數目顯著偏低,而這有可能是因為蜥蜴的直接捕食,亦或是因螞蟻對於覓食地點選擇之改變所造成的。因此,本實驗結果說明外來種脊椎動物可藉由捕食效應而對螞蟻群聚結構造成顯著性改變。
《Chapter 2》落葉分解率是底棲生態系中影響養份循環的重要因子;跳蟲則是落葉層中數量最多的小型分解者,並且還在生態功能性上扮演關鍵角色。跳蟲會藉由直接分解掉落葉或是間接地經由消化底層養份循環過程中的真菌來影響落葉分解率。地表蜘蛛如狼蜘科蜘蛛是跳蟲的主要捕食者;且有些屬的螞蟻亦以跳蟲為主要的食物來源。在此實驗中,我們以建立圍籬來操控外來種沙氏變色蜥密度觀察此外來種蜥蜴的引入是否會藉由捕食跳蟲的捕食者,如螞蟻及蜘蛛進而間接影響到跳蟲的數目、多樣性及落葉分解率。我們先調查了沙氏變色蜥的自然密度,並利用此密度當做圍籬內蜥蜴密度操控的依據。在開始對蜥蜴密度進行操控後,螞蟻的總數於有蜥蜴存在及蜥蜴移除組間是沒有差異。偏好捕食跳蟲之姬瘤顎蟻屬螞蟻數目極低,因此它們對跳蟲所造成之衝擊並無法評估。雖然跳蜘科蜘蛛數目在開始對蜥蜴密度開始進行操控後有顯著差異;但因跳蟲的主要捕食者狼蜘科蜘蛛數目在操控前、後並無不同,以致跳蟲數目及多樣性在兩種處理皆未達顯著之差異。落葉分解率之結果在兩個處理間亦未達顯著之差異,此與跳蟲之結果相符。此研究之結果顯示,雖然外來種沙氏變色蜥之存在會改變螞蟻群聚結構組成,但此蜥蜴卻不會顯著地藉由影響跳蟲的捕食者,亦或是跳蟲本身進而間接影響落葉分解率。
論文下載
更新:Nov-20-2020 02:10:19 (Taiwan, GMT+08:00).